1940年,一批熱血青年匯聚這里,學習抗日救亡、保家衛國的真理
瓊崖抗日公學:烽火歲月育英才
位于五指山市番陽鎮的瓊崖公學遺址。記者 李天平 攝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近日,五指山市番陽鎮,青瓦斑駁的瓊崖公學(前身為瓊崖抗日公學)舊址里傳來稚嫩的童聲,共青團番陽鎮委聯合該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這里啟動了為期40天的“愛心托管站”暑期班。
昔日培養革命火種的課堂,現如今成為富有教育意義的學習樂園。
85年前,在瓊崖抗日公學里,這樣的課堂教學場景也曾出現過。1940年,瓊崖抗日公學在抗日烽火中成立,大批熱血青年和有志之士從四面八方匯聚。在這里,他們學習抗日救亡、保家衛國的真理,壯大瓊崖抗日的有生力量。
在抗戰烽火中創辦
1940年夏,瓊崖抗日局勢嚴峻。為滿足長期抗戰的需要,加強人才培養,中央書記處在致廣東省委指示電文中對瓊崖工作作出明確指示,要求廣東省委要派出大批革命青年及有能力的干部到瓊崖。
而此時,中共瓊崖特委和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在持續的抗戰中也深感革命干部之不足,亟須培養一批軍事骨干和地方干部指導各地抗戰工作。
二者的意愿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瓊崖特委決定效仿延安“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在剛成立的美合抗日根據地里培育抗日骨干。1940年7月,瓊崖抗日公學在美合抗日根據地誕生,校長由馮白駒兼任。
公學培養對象是部隊的戰斗骨干、黨群干部和各地抗日青年。
為此,瓊崖特委還專門向各縣縣委和獨立總隊發出通知,要求保送縣、區、鄉思想進步的青年干部和部隊的優秀戰士入學。此外,來自全島各地的愛國青年,以及從馬來西亞、泰國等返瓊救國的華僑青年也慕名前來要求入學。
“公學的校址為群山環抱的簡陋荒山坡,師生們入學的第一時間不是學習,而是披荊斬棘,拿起刀鋸、鋤頭親手打造校舍教室。”五指山市文化館文物普查隊原隊長王亮向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介紹,在強烈的求知報國信念下,師生們搭建茅草屋,制作竹條與木條結合的課桌,用竹片編制的墻壁,構成簡易的教學點。
從史料記載看,當時學校的師資隊伍十分強大:史丹、吳耀南、王祝三等擔任過中學校長或從事教學工作多年的教育行家親至山中,與學員促膝論道,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參謀長李振亞則負責上游擊戰術課,兼任公學校長的馮白駒也經常給學生們上政治課。一批批學生在“講政治、學理論、練軍事”中浸潤抗戰意志。
培育瓊崖抗戰骨干力量
瓊崖抗日公學的學員來自各地,認知水平不一,如何培養他們成為合格的干部,是公學創辦后亟待明確的一個重要問題。
原瓊崖抗日公學教員羅文洪在回憶錄中提到,當年,瓊崖抗日公學教務處根據學員的文化水平,把具有高中水平的青年編入高級班,具有初中畢業水平的青年編入初級班,另外的工農學員則編入工農班,而婦女人數不多被編成一個婦女班。值得一提的是,還有15歲以下的學員被編入了兒童班。
公學第一期招收學員有400多人。《中國共產黨海南歷史》(第一卷)一書記載,瓊崖抗日公學各個班分設班主任和隊長。班主任負責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隊長負責行政和生活管理工作。此外,還有專門負責學生軍事訓練的教官。
公學教學內容因班而異、因材施教、有主有從。公學根據學員的不同情況教學,初、高級班學習內容為政治、軍事兩大類,以政治課為主。政治課教材以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以及自編的《哲學講義》《軍隊政治工作》為主,并學習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時事;軍事課分學科(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術科(隊列、射擊、投彈、偵察、伏擊等)。工農、婦女、兒童班則以文化課為主,兼學理論和軍事課。
此外,瓊崖公學不僅是授課點,更是干部、戰士的訓練基地。資料顯示,在公學體系中,設軍訓處,訓練戰術、操練槍法,與戰斗兵團合作演練。這種“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方式,迅速培養出數百名軍政骨干,他們后來奔赴戰場,成為支撐瓊崖抗戰的骨干力量。
一所在抗日烽火中誕生、處于偏遠山林的學校,可以想象當時條件之艱辛。
王亮介紹,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掠奪與封鎖,根據地又處于初建階段,當時物資供應十分困難,“師生們所有的文具用品幾乎都要靠自力更生來解決,有時用木炭或鍋灰磨成粉末加水調成‘墨水’,再用竹管削成蘸水筆蘸取書寫,甚至干脆以地當紙,樹枝當筆。”
“三辦三停”培養大量人才
回溯歷史,瓊崖公學曾三度開辦、三次停辦。雖然辦學之路寫滿了艱辛,卻為日后瓊崖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1940年底,國民黨頑固派悍然發動以“反共滅獨”為目的的“美合事變”,特委機關與師生被迫反復轉移。據馮白駒回憶:“我們被迫撤回瓊文,根據地遭打擊,但沒有停下辦學的決心。很多教員轉入軍營繼續教學。”
1945年春,白沙縣阜龍鄉,公學再度開班。副校長史丹、吳乾鵬與當地黨員往山林內探路,架設竹教室、石臺階,并吸納新學員。這段歲月至今留有黎族歌謠:“阜龍山間我讀書,槍聲遠處如鼓吼。教書聲伴風,帶我上戰斗。”公學雖簡陋,卻播撒下知識與信仰的種子。
可惜復辦不到4個月,在國民黨反動派全面挑起瓊崖內戰的形勢下,瓊崖抗日公學再度被迫停辦。直至1948年6月五指山革命根據地開辟后不久,瓊崖抗日公學才在樂東縣番陽鄉(現位于五指山番陽鎮)又一次復辦,并更名為“瓊崖公學”。
公學設兒童班、婦女班、軍事班、干部班,覆蓋各個群體,為海南解放后續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不少學員后來成為骨干。直至1950年5月,隨著海南島解放,島上政權鞏固,公學才結束它的歷史使命。
截至1950年5月海南解放,瓊崖公學共培養革命骨干1500余人。他們分布在海南黨政軍民各部門,在戰爭年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位于番陽鎮的公學校址成為史跡保護地,常有研學團體來訪,番陽鎮每有教育活動也會在此舉行,激勵青年學生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征途中貢獻青春力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