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碧水,萬物生長。寧遠河畔,生機盎然。
四季流轉間,寧遠河靜靜流淌,從三亞市育才生態區橫貫而過,并在境內形成了三亞最大的水庫——大隆水庫。
雅亮村——這個美麗的黎族村莊,就坐落在大隆水庫邊,成為鑲嵌在寧遠河畔一顆閃亮的“明珠”。
寧遠河水,潤物無聲,滋養了祖祖輩輩的雅亮村人,也激活了芒果等熱帶特色產業,讓“幸福”在村莊流淌。
跨河而立的雅亮大橋、飄香海島的芒果古樹、不斷提升的鄉村“顏值”……如今的雅亮村是育才生態區美麗鄉村示范村,也是遠近聞名的“芒果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描繪出一幅和美鄉村新畫卷。
俯瞰位于三亞市育才生態區的雅亮村,四周被稻田環繞,村中房屋被綠樹掩映。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跨河大橋通四方
前往雅亮村,最先闖入眼簾的便是橫亙在寧遠河上的雅亮大橋。
河流如一條柔軟的綠色絲綢鋪陳在大地上,雅亮大橋跨河而立,恰如絲綢上的立體圖案,為河流增色不少。
從雅亮大橋上眺望,連綿起伏的青山環抱著明鏡般的大隆水庫,山與水相交融,花與草相映襯,頗有一番風味。
起初,村里并沒有橋。想要過河,只能坐木船。“以前村里靠木船運送生活物資,河流太急時,人們要下到水里推船前行,直到靠岸。”年過七旬的雅亮小學原校長周志文說,他兒時在河中游玩時,經常看到大人們推著船從對岸運回物資。
后來,隨著經濟逐步發展,大家生活條件好了不少,有了空中滑索,過河不用再乘船。“滑索下面掛著一個鐵筐,只能容得下一人。我們排著隊慢悠悠過河,到對面的鎮上采購物資或走親戚。”周志文說。
1992年,村里終于有了第一座橋——雅亮橋。后因區域交通量增長及大隆水庫建設需要,于2005年8月拆除重建,嶄新的雅亮大橋于2007年12月竣工通車。
雅亮大橋全長1214米,寬10米,連續鋼構橋型為主橋結構,橋面標高約79米,有效提高了當地的交通條件和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大橋建好后,開車幾分鐘就可以過河。”周志文說,大橋的修建也大大降低了村中芒果等經濟作物的運送成本,提升了運送效率,助力村里的“土特產”銷得更遠。
雅亮大橋南啟三亞市區,北承樂東,是三亞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在促進區域交流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大橋讓我們和外面的連接更加緊密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大橋走出了大山,見識了廣闊的新世界。也有不少人進到村子,感受這里獨特的自然美景和歷史文化。”周志文感慨道。
雅亮大橋是聯通橋、致富橋,也是一座景觀橋,是觀賞大隆水庫景觀的最佳點位。該橋也是三亞育才生態區環山繞水旅游線路的關鍵節點,串聯起南塔水庫、大隆水庫及六羅河谷等自然景觀,串珠成鏈,讓游客“一腳油門”下去,就能一站式打卡育才生態區藏在深山的多個景點。
百年古樹煥新生
從空中俯瞰雅亮村,40余棵百年芒果古樹點狀分布在茂密的綠林中,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在四季輪回中見證著村莊的變化與發展。
這些芒果古樹枝繁葉茂,均被石欄圍起來進行保護。走到一棵芒果古樹下,觸摸那斑駁的樹皮紋路,刻滿了時間的滄桑。
“這棵芒果古樹年齡最大,有三百多歲,現在還能結果一千多斤。”雅亮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永東指著眼前的古樹介紹,古樹結的芒果如鴨蛋大小,不僅能吃,果汁還特別多,味道又香又甜。特別是青芒果,可以蘸著辣椒鹽吃,還能燉酸魚湯喝,味道好極了。
“我們在政府和科研機構的帶領下,對芒果古樹開啟了‘一樹一策’的悉心守護,給古樹噴‘殺菌劑’、加‘營養液’。”周永東說,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曾經病弱的芒果古樹已經健康長大,煥發出了新的生機,“現在大家的環保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對百年芒果古樹愛護有加。”
一棵棵芒果古樹不僅是珍貴的綠色“活化石”,也是雅亮村芒果特色產業的“發源地”。“這些百年芒果古樹可以培育芒果樹苗,具有很好的抗旱性。我們全村的芒果樹都是從這里取苗。”周永東介紹,現在村里種植了芒果2000多畝,是遠近聞名的“芒果村”。
當然,芒果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來自寧遠河的“活水”。村民周運寧種植了50畝芒果,每年能給他帶來數十萬元的收益。“我種了20多年芒果,都是用寧遠河的水來灌溉這些芒果樹。”周運寧說,是寧遠河這條“母親河”默默地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居民。
據介紹,下一步,雅亮村計劃打造“古樹芒果”特色品牌,提升芒果產業附加值,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美麗鄉村幸福長
得益于美麗鄉村的建設,這幾年雅亮村的“顏值”提升了不少。一排排亮麗整齊的民房是雅亮村村民的家,民宅上黎族“蛙紋”排列其間,彰顯濃郁絢爛的人文煙火,亦承載著村民對風調雨順的祈盼。
“我們將村里的電線、水管等進行了統一規整。同時,對村中破損的水泥路進行了修補,并拓寬了入村口400多米長的道路。”周永東告訴記者,村里還要將8公里長的主干道全部拓寬為8米,從村口直通村民們的芒果地,方便村民日常出行,讓運送芒果的車輛進出更加快捷。
走在雅亮村干凈整潔的村道上,鳥語花香,墻面上的彩繪格外引人注目。“我們對每家每戶的墻面進行了美化,把黎錦、芒果等本土元素畫到了墻上,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拍照。”周永東說。
雅亮村最吸引人的要數千畝梯田。一眼望去,梯田風光隨山勢起伏,層層疊疊,如同翡翠般的曲線鑲嵌在大地之上。
“聽老一輩講,當時村里沒有土地,于是大家齊心協力,拿著工具上山開荒,一鋤頭一榔頭地開墾出了這千畝梯田,用寧遠河水灌溉水稻生長,解決了大家的溫飽問題。”周永東說,每年的12月,千畝梯田迎來豐收,成熟的水稻染黃大地,美不勝收。
“雅亮”在黎語中意為“美好的地方”,曾經這里有8個自然村。?2005年因修建大隆水庫,原屬雅亮村的4個自然村生態搬遷至崖州區,成為了現在的雅安村,寓意“雅亮村人安居樂業”。
很多曾經的村民懷著對這片土地熾熱的愛,經常會回來看一看這里的人和物,也看一看他們的“母親河”——寧遠河。“現在他們一回來,就說村子變化很大,變得更美更好了。”周永東笑著說。
遠眺,寧遠河水潺潺,載著兩岸的新綠,伴著村民的歡聲笑語,向著遠方流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