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28日消息(記者方真好 特約記者許晶亮)社區治理的溫度,藏在居民停車不再難的便捷里,顯在老舊小區消防隱患清零的安心間,映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笑臉上。在海口市瓊山區濱江街道下坎社區,一場以“黨建領航·共治暖巢”為核心的治理實踐,正將“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承諾,轉化為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成果,為基層治理寫下生動注腳。
黨建“定盤”
把準治理方向,激活內生動力
“以前這片荒地全是垃圾,現在改成停車場,回家終于不用‘搶車位’了!”提及下坎東路180號的變化,居民張女士難掩滿意。這處600平方米的閑置荒地“變身”便民停車場,新增30余個車位,正是下坎社區黨支部以黨建破題、破解民生痛點的縮影。

作為社區治理的“主心骨”,下坎社區黨支部始終堅持“精準定位需求、整合資源破題”,打破“社區干、居民看”的傳統壁壘:通過入戶走訪聽民意、協商議事聚民智,將黨建工作與停車難、消防隱患等民生問題深度綁定,推動居民從“旁觀者”轉變為“主人翁”。截至目前,社區已整合9個停車場、236個車位,讓“有車可停”成為居民生活的日常;針對電業宿舍、瓊湖公寓等老舊小區“無物業、消防隱患多”的難題,聯合瓊山消防大隊開展全覆蓋排查,用2個月時間完成7個小區、26戶群租樓的隱患清零,整齊的停車線、全新的消防設施,為居民織密了“安全防護網”。

多元“補位”
織密服務網絡,延伸民生觸角
基層治理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下坎社區以“黨建”為紐帶,串聯起學校、醫院、退休黨員、在職黨員等多方力量,讓服務觸角延伸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校社護苗”護成長。聯合瓊山第五小學、童馨幼兒園等轄區學校打造“校社護苗”品牌,春節走訪慰問困難殘疾兒童家庭,送去溫暖與祝福;開展禁毒、“掃黃打非”宣傳5場,惠及青少年600余人;聯動濱江派出所常態化開展“護苗”志愿服務,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為學生放學后的“成長路”筑牢“防護盾”。

“余熱暖巢”傳溫情。離退休黨員化身“銀發力量”,在社區治理中續寫擔當。在黨支部書記張學懷的帶領下,老黨員們入戶宣講城鄉養老保險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參保標準、待遇領取流程,覆蓋居民180余人次;依托“微黨課”直播,與20余名黨員新生力量共同學習,讓“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誓言落地生根。

“雙報到攻堅”辦實事。以“在職黨員雙報到”為契機,激活共建單位資源。聯合海口市婦幼保健院開展公益義診,累計接診70余人次,發放健康資料80余份,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專家面診”;組織在職黨員開展“周末大掃除”“基孔肯雅熱防控”等行動10次,清理垃圾30噸、整治衛生死角35處,用志愿服務擦亮黨員底色。

治理“提質”
小切口推動大民生,探索長效新路徑
從“荒地煥新”到“消防筑基”,從“校社護苗”到“義診上門”,下坎社區以“小切口”推動“大民生”,通過“社區黨組織統籌+居民參與+多方聯動”的機制,既破解了一批居民“急難愁盼”,又凝聚了多元治理合力,實現了從“單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轉變。
如今的下坎社區,黨建有凝聚力、治理有戰斗力、服務有溫度——這不僅是“黨建領航·共治暖巢”品牌的生動實踐,更是基層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活例證。下一步,下坎社區將持續深化治理機制,探索資源整合、服務升級新路徑,讓“共治暖巢”越筑越牢,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門口升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