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激活特色產業“新引擎”
一份份訂單,也為海口冬季小龍蝦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10月17日,瓊山區大坡鎮福昌村稻蝦綜合種養基地里,負責人馮裕增正帶領農戶種植水草。“這幾天正抓緊調理水質,11月初就要投放蝦苗了。有訂單在,我們的小龍蝦能穩穩直供武漢、香港,各地客商都搶著要。”馮裕增笑著說。
8月21日,空中俯瞰瓊山區甲子鎮大塘村稻蝦基地,水田如鏡、綠意盎然,一幅“稻蝦共生”的和諧生態圖景。記者 康登淋 攝
馮裕增的底氣,離不開科技與訂單的雙重支撐。近日,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的一間實驗室內,研究員王冬梅一邊帶記者參觀催產室的抱卵蝦和孵化室的抱仔蝦,一邊介紹:“小龍蝦在海南氣候條件下,一般要到12月份以后才能陸續產出蝦苗。但海南小龍蝦要想在冬季率先上市,就必須在11月前投放秋苗。我們已初步突破人工育苗技術,可在10月到11月出苗,為實現苗種本地化生產打下技術基礎,也為每年向島外市場供應冬季鮮活小龍蝦、實現產業規模化擴張積攢了底氣。”
在大塘村稻蝦基地的小龍蝦育苗實驗室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人員正在查看種蝦繁育情況。記者 康登淋 攝
“種苗保障”的背后,是訂單驅動下規模化養殖的必然需求,為持續滿足訂單量、穩定供應品質筑牢根基。據了解,海口冬季18℃~25℃的水溫最適合小龍蝦生長,比內地提前3個月上市,填補了全國市場的空檔。而訂單的提前鎖定,讓這份“季節優勢”真正轉化為“收益優勢”。
依托科技支撐與市場拓展雙輪驅動,海口小龍蝦“走出去”的每一步,都離不開訂單的強力助推。借助供銷社搭建的產銷對接網絡,去年海口小龍蝦赴多地推介,簽下近5000萬元訂單;今年4月簽訂40萬斤配額協議;7月廈門產銷對接活動再落實1900萬元訂單。一張張訂單助推產業步步“出圈”。
“從前農戶散養,缺乏品牌規模和穩定銷路;現在供銷社牽頭談訂單、簽訂單,還統一技術標準和銷售,農戶只需專心養蝦。”海口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辦公室負責人曾瓊表示,訂單讓產業從“單打獨斗”邁向“抱團發展”,生產銷售效益翻倍,開啟了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