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四大慢性病之一,也是多種疾病的危險因素。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飲食結構變化,我國糖尿病患病率不斷上升,且呈現年輕化、低齡化趨勢。
11月14日聯合國糖尿病日到來之際,記者采訪權威專家,解讀這份“甜蜜的負擔”為何日益走向青少年、如何科學預防糖尿病。
高糖高熱量飲食有“風險”
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內分泌門診,13歲的川川正在接受血糖監測。確診2型糖尿病半年來,他每天需要定時服藥,嚴格計算每餐食物熱量和含糖量。
這個孩子身高1.75米,體重高達86公斤,BMI指數飆升至28,還出現了黑棘皮和脂肪肝。他的父親說,過去以為糖尿病是上了年紀才會得的病,沒想到孩子這么小也會“中招”。
近年來,“小胖墩”問題備受關注。中國疾控中心、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等機構信息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發病年齡不斷前移,不僅對生長發育影響巨大,而且未來發生心腦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病、糖尿病足等嚴重并發癥的風險更高。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宋丹羽指出,肥胖是糖尿病重要致病因素,高糖高熱量飲食、長期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讓越來越多青少年被糖尿病“盯上”。
糖尿病有兩種主要類型。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通常不能分泌胰島素,需要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總數的90%左右,患者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
“對于已患糖尿病的兒童青少年,需分型精準控糖。”湖南省兒童醫院肝病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鄭曦介紹,1型糖尿病患者需終身注射胰島素并配合動態血糖監測,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通過飲食運動干預或口服藥物延緩病情。
“非典型信號”要警惕
糖尿病不僅表現為血糖數值的升高,更會引起心腦血管、眼部、腎臟、足部等多個器官的并發癥。早發現、早干預對延緩糖尿病進展、預防并發癥至關重要。
2型糖尿病在發病早期常常缺乏典型癥狀,這會讓日益年輕化的患者錯過最佳干預時機。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肖新華說,過去往往依賴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減少來判斷是否患有糖尿病。但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只是輕度升高,年輕患者身體并不會有明顯感覺。
一些非典型信號急需警惕,如餐前易出現心慌、出汗、饑餓感等低血糖反應;皮膚瘙癢;傷口不易愈合;手腳麻木、刺疼或感覺異常;視力突然下降或視物模糊;肥胖人群無明確原因出現體重減輕、疲乏無力等。

《全球糖尿病地圖(第10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21年,我國糖尿病前期人群約為3.5億人,遠多于糖尿病患者人數。
糖尿病前期指的是個人血糖值已經超出正常值,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狀態。如果不對這類人群進行干預,其中超過90%的人20年后可能發展為糖尿病。而即使步入前期之列,干預得當仍有可能恢復健康。
專家建議所有超重及有家族史,或自身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的兒童青少年,從青春期就開始注意進行2型糖尿病檢查,最好每兩年進行一次。
牢記“管住嘴、邁開腿”
當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在知曉率和整體血糖控制率方面仍不理想。
2024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糖尿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將建立上下聯動、醫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體系,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曉率達到60%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基層規范管理服務率達到70%及以上。
鄭曦建議,飲食上要堅持“減糖增纖”,限制含糖飲料攝入,增加全谷物和蔬菜食用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總量。但要注意,“少食多餐”會持續刺激胰島素的釋放,并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
吃動平衡也很關鍵。肥胖人群積極減重5%至10%,能顯著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運動方面需保證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每天30分鐘快走、游泳等項目也被臨床證實有效。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張海濤還特別提示年輕人調整作息,保證6到8小時的睡眠時間;通過音樂、冥想等放松,保持平和心態,降低升血糖的激素分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