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通世界聯山海 萬里奔馳續華章
——中歐班列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觀察

2025年6月10日,75052次中歐班列從青島膠州站駛出(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李紫恒攝
亞歐大陸腹地,“鋼鐵駝隊”疾馳不息;萬里絲路之上,中歐班列續寫新的傳奇。自2011年首列開行以來,這道流動的“鋼鐵動脈”從單一線路到織網結鏈,從基礎聯通到高效暢通,用十余年光陰發展為橫跨東西的物流通道與經濟走廊。
2023年9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首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致賀信指出,中歐班列開行以來,保持安全穩定暢通運行,開創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搭建了沿線經貿合作新平臺,有力保障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如今,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的中歐班列,正在共建“一帶一路”征程上書寫互利共贏的時代華章,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生機勃發的引擎。
通道建設:從“連線成片”到“織網結鏈”
清晨,西安國際港站的汽笛聲響起,一列滿載電子產品與日用百貨的中歐班列(西安)啟程西行,駛向歐洲。
年開行量從46列到超5000列,累計開行量占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量的約四分之一,不斷增長的中歐班列(西安)不僅是亞歐大陸上繁忙的貿易使者,更是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生動縮影。
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歐班列“渝新歐”從重慶團結村站發出,開啟亞歐鐵路運輸新紀元。這座曾經默默無聞的小站,如今已成為輻射亞歐的“大道樞紐”,由此開出的中歐班列,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持續攀升。
線路從無到有,運力不斷升級。中歐班列已架起中國與歐洲互通有無、互利共贏的“新絲路”。
地處內陸的重慶,曾因物流制約發展。貨物出口要么“漂洋過海”耗時數十天,要么空運承擔高昂成本。“中歐班列將重慶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緊密相連,運輸時間大大縮短,成本降至空運的五分之一。”渝新歐(重慶)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太平說。
中歐班列已實現從單一通道向多元網絡躍升。西安浐灞國際港西安陸港多式聯運公司副總經理肖立志說,中歐班列從最初的一條鐵路線,發展到如今東、中、西三條主干道并舉,跨里海、跨黑海等南向新路徑不斷拓展,并且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沿海港口無縫銜接,運行網絡從“連線成片”進階為“織網結鏈”,“這種立體化通道格局,顯著增強了國際物流鏈韌性”。
走進西安浐灞國際港,中歐班列運營平臺的電子屏幕上,18條干線運行情況一目了然。從這里出發的班列可達德國漢堡、匈牙利布達佩斯等歐洲主要樞紐。“我們可根據客戶需求智能推薦最優路線。”西安自貿港建設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奇韜說。
截至今年6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通達歐洲26個國家229個城市、亞洲11個國家超100個城市。“多點、多線、多向”的通道布局,已形成強大的網絡協同效應。
從重慶團結村到全國14個集結中心,中歐班列用十余年完成了深刻的通道變革。綿延的鐵路,如同閃亮的絲線,在亞歐大陸上編織出合作共贏的金色網絡。
模式創新:從“基礎聯通”到“高效暢通”
在新疆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返程班列換裝平均2小時即可完成,日均進出境中歐(中亞)班列穩定在27列以上;在陜西的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口岸換裝時效從以往的三四天壓縮至3小時,關鍵單據信息通過云端實現跨國即時共享,集裝箱“即到即辦”……
效率躍升的背后,是系統化、智能化的物流變革。
近年來,隨著中歐班列貨運量與貨值持續增長,沿線國家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面提升運輸效能。
自2023年首屆中國—中亞峰會舉辦以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創新合作模式,相繼在對方境內投運現代化物流場站,打破“過路經濟”的困局,開啟共贏發展的新紀元。
自去年2月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投運以來,中哈兩國鐵路和海關部門實現在線協同辦理業務,大幅壓縮了班列在口岸的停留時間,使該碼頭成為哈薩克斯坦在中國的商貿物流集散中心。
今年6月,位于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中國·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落成投用。“中歐班列傳統‘接力棒式’的運輸模式升級為‘樞紐對樞紐’的全面合作,‘重箱去重箱回’的循環模式成為現實。”西安國際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小軍說。
不斷深化技術標準、數據內容和監管規則上的深度對接,積極構建高效、透明的物流網絡共同體……中歐班列沿線國家的合作愈發深入。
據國鐵集團貨運部副主任董暉介紹,以往中歐班列途經各國時,存在運行時間不確定、無效停留多等問題。全程時刻表班列開行后,各國鐵路部門共享信息,確保口岸高效換裝,實現“客車化”精準運營。這一創新模式贏得市場認可,吸引了大量高附加值貨源。
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與臨空經濟區管委會陸港服務局負責人鐘荷花說,烏魯木齊國際陸港區先后發運4條全程時刻表班列,通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意大利薩萊諾等城市。
目前,全程時刻表中歐班列每周穩定開行17列,全程運行時間較普通班列平均壓縮30%以上,平均每柜貨值較普通中歐班列提升41%,持續賦能沿線國家多領域合作。
此外,國鐵集團所屬中鐵集裝箱公司還在哈薩克斯坦、德國等國家設立境外子公司,與當地深化合作,共同開拓雙向貨源。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中歐班列去、回程開行基本均衡,綜合重箱率基本穩定在100%,展現出強大的市場活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十五五”規劃建議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出,“深化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完善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布局”“提升中歐(亞)班列發展水平”。
西安浐灞國際港相關負責人說,未來將持續發揮好中歐班列綜合帶動作用,強化西安集結中心“樞紐對樞紐”開放功能,推進港貿產城融合發展,構建“物流+貿易+金融+產業”的中歐班列經濟圈,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絲路共贏:從“物流通道”到“經濟走廊”
位于西安浐灞國際港的陜西康佳智能家電有限公司智能化車間內,機械臂有序作業,運輸帶依次輪轉。在這里,平均每20秒就有一臺洗碗機組裝完成。
“中歐班列物流優勢吸引我們企業落戶在這里,從2022年投產到今年9月底,已有23.96萬臺白色家電通過中歐班列運往中亞、歐洲等地。”陜西康佳智能家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艮介紹,順著他手指的方向,1公里外便是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
鋼鐵動脈延伸,經貿往來加密。中歐班列連接起一條立體、高效、多維的貿易通道,讓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融入全球產業鏈。
在重慶,一輛輛新能源汽車整裝出發,搭乘中歐班列駛向德國杜伊斯堡;在河南鄭州,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經中歐班列抵達荷蘭鹿特丹;在浙江義烏,裝滿玩具、家居用品的中歐班列駛向西班牙馬德里……
“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全球好物”亦便捷而來。“通過中歐班列,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面粉7天就能運到西安,比原先快約18天。”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劉東萌說。
伴隨聲聲汽笛,哈薩克斯坦的冰淇淋、吉爾吉斯斯坦的蜂蜜、格魯吉亞的紅酒、俄羅斯的果汁和紅腸……這些“異域特產”乘著中歐班列而來,豐富了國人餐桌。
物暢其流,貨通天下。國鐵集團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10日,中歐班列累計發送貨值超4500億美元。
貨暢而業興,物通則情濃。中歐班列如同一座橋梁,不僅使經貿往來更加便捷,也促進了文化融通與文明對話。
今年上半年,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游專列(西安—阿拉木圖段)首發開行。行程中,非遺技藝展演、文創產品制作、中醫藥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當地民眾參與,讓這條鋼鐵絲路肩負起促進文化交流的新使命。
11月10日,中國(陜西)—跨國公司產業合作大會在西安舉行,180余家跨國公司共聚灞河之畔。大會展廳外,一張印有中歐班列路線圖的展板吸引企業代表駐足。
匈牙利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協會監事豪伊納爾考·若爾特看著展板說:“以前從新聞中看到過中歐班列的消息,今后希望我們的產品也能通過這種方式拓展更加寬廣的市場,實現共贏!”
同心攜手向未來。中歐班列正以不息動能激活亞歐物流脈動,為全球發展注入澎湃力量,不斷開創開放合作新局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