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苗:社區課堂解民憂,“兒童友好”筑根基
“以前下班后還要送孩子去練舞、學古箏,來回得兩小時,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學古箏,我也能安心做飯,政府的服務太貼心了。”說起社區教育教學點,秀英街道書場村居民楊女士滿是感激。
楊女士口中的“家門口課堂”,正是秀英街道推進“兒童友好城區”建設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秀英街道緊扣“兒童友好”理念,以“一米高度”謀劃服務,從“軟件課程”到“硬件空間”全方位發力。在課程設置上,通過“線上問卷+線下走訪”收集家長與兒童需求,推出《吉他彈唱》《演講與口才》《少兒繪畫》等特色課,實現“居民點單、社區開班”,既破解“課后看護難”,更滿足孩子多樣化成長需求;在空間改造上,對社區公園進行適兒化升級,不僅增設兒童游樂設施、打造“親子閱讀角”,讓孩子在社區里安全、舒適地活動;在服務延伸上,聯合學校、婦聯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科普實踐營”“親子手工日”等活動,把“兒童友好”從“有地方玩、有課上”延伸到“全方位成長守護”。
“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有學上’,更要讓他們‘學得好、長得好’。”秀英街道社區學校負責人表示,社區課堂與兒童友好建設的結合,不僅緩解了雙職工家庭的育兒壓力,更讓“兒童友好”從理念變為可觸可感的生活場景,讓孩子在關愛中成長,也讓家長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持續提升,為“兒童友好城區”建設筑牢基層根基。

“家門口課堂”。(秀英區供圖)
暖“新”:貼心舉措破痛點,雙向融入聚合力
“以前臺風天擔心電動車沒電,現在換電柜就在站點旁,很快就能換好電池,累了還能去特斯拉店面的休憩空間喝口水、歇會兒,感覺在海口打拼也有‘避風港’了。”外賣騎手李洋的話,道出了秀英街道新就業群體服務的實效。
作為城市“流動的風景線”,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曾面臨“充電難、休憩難”的困境。秀英街道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推出系列暖心舉措,針對“續航焦慮”,在商圈、快遞站點周邊合理布設多組換電柜,聯合各村居開展充電安全隱患排查,確保換電方便又安全;針對“休憩需求”,整合轄區企業資源,與特斯拉店面合作打造“暖心休憩空間”,免費提供飲用水、充電插座、臨時避雨區,讓奔波的新就業群體有處歇腳。

在商圈、快遞站點周邊合理布設多組換電柜。(秀英區供圖)
街道并未止步于“單向服務”,而是積極引導新就業群體融入社區治理,通過邀請騎手擔任“社區觀察員”,在送餐途中發現路面破損、垃圾亂堆等問題及時反饋;組織快遞員參與“反詐宣傳”,利用上門派件機會向居民發放宣傳手冊。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就業群體主動加入社區志愿服務隊,成為基層治理的“移動探頭”。
從“解決需求”到“激發參與”,秀英街道正讓新就業群體從“城市過客”變為“社區主人”,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
當前,秀英街道以“一老一小一新”為抓手,用暖心服務傳遞溫度,用長效機制彰顯深度,用治理創新提升高度,讓民生服務與基層治理同頻共振。秀英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探索互助型養老服務長效機制,建設兒童友好城區,加強困境兒童關愛保障;完善青年發展支持體系,不斷織密民生幸福網,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注入更多活力。
特約記者陳創淼 記者林英
(海口網10月31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