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海口市龍華區瑞德幼兒園的教室里,一場別開生面的海底動物舞臺劇正在上演。孩子們手持玩偶,化身海膽、招潮蟹等濕地生物,在海南松鼠學堂自然導賞老師的帶領下,穿梭于“海草森林”中。“我是一只海膽,身上長滿刺!”4歲半的遙遙高舉玩偶喊道。這場將知識融入游戲的濕地課堂,正是海口市推進濕地科普教育多元化的生動縮影。
6月25日,海口市龍華區瑞德幼兒園內,海南松鼠學堂自然導賞老師帶領孩子們學習海洋生物知識。 記者 石中華 攝
作為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海口近年來構建起貫通幼兒園至高中的全齡段濕地科普體系。記者從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獲悉,全市近3年已開展濕地主題活動200余場,覆蓋16所學校及多個社區,線上線下惠及超2.5萬人次。截至目前,一套涵蓋校本課程、自然實踐、社會聯動的立體化濕地教育模式已然成型,為生態文明建設培育源源不斷的綠色力量。
分層教學 讓濕地教育“適齡又走心”
“幼兒園的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必須用游戲吸引他們。”課后,自然導賞老師周璐介紹,幼兒園的課程主要以舞臺劇和互動游戲為主,通過趣味性活動抓住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在玩中學。“每個學期我們園區都會開設濕地主題課堂,孩子們非常喜歡。”瑞德幼兒園園長楊曉珍介紹,目前該園正在積極創建濕地學校,計劃將濕地課堂打造成幼兒園的特色課程,從小培養孩子的濕地保護意識。
6月18日下午,海口市瓊山第十二小學的綠地上,四年級學生俯身觀察動植物并繪制自然筆記。該校老師馬朔介紹,這種沉浸式體驗實現了知識傳遞、情感共鳴與行動轉化的教育目標。
面對中學生,海口濕地科普教育強調知識應用與實踐創新。學生通過實地考察、研究性學習,探索濕地保護途徑,學習生態知識,提升環保意識。此外,海口每年還會組織學生走進各大濕地公園,進行自然體驗、導賞等活動,讓教育走出課堂。
“海口濕地科普進校園活動,始終堅持以適齡化為核心,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精心設計多樣化的活動內容,讓濕地教育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里。”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綜合科科長吳淑邦介紹,通過構建遞進式能力培養鏈條,讓學生從“玩中學”到“研中學”。
除了濕地主題活動,海口還著力推動濕地教育的常態化實施。截至目前,海口累計創建12所濕地學校,各校積極將濕地校本課程融入日常教學,形成“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的立體教育模式。不少學校還將濕地教育融入學科教學,實現“濕地+跨學科”融合。各個學校通過融合創新,讓生態知識跳出課本,化作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
自然實踐 從“知道”到“守護”的轉變
“哇!小招潮蟹和它的伙伴們在濕地里覓食呢!”“這本濕地植物繪本的插圖太好看了!”在海口市英才小學的“濕地手工書籍工作坊”里,學生們興奮地傳閱著手工制作的濕地主題書籍。工作坊內陳列著學生們充滿童趣的創作,他們將濕地考察的見聞,通過自然筆記和手繪書冊的形式生動呈現。
課堂之外,英才小學聯合海南松鼠學堂等專業機構開展濕地研學活動,帶領學生深入東寨港等濕地保護區,化身“生態觀察員”,系統記錄物種數據,探究生態鏈規律。“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濕地生態的魅力,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該校校長符碧玲表示。
在瓊山第十二小學,隨著學生對那央濕地認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孩子主動擔任“濕地小講解員”,向親友傳播濕地保護理念。瓊山第十一小學則打造“志愿紅”與“生態綠”實踐品牌,定期組織學生赴美舍河開展清理垃圾等活動,將環保理念轉化為切實的生態守護。
經過多年實踐,海口濕地科普進校園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從知識傳播到生態行動的深度轉化。“參與活動的學生中,90%能準確說出3種以上海口濕地物種。”吳淑邦介紹,全市多所學校的濕地科普體系逐步完善,校園內將人工濕地引入校園景觀設計,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感受濕地生態功能,校園宣傳欄上都有濕地相關圖片及介紹。通過這種沉浸式環境營造,學生能在日常學習中持續感知濕地生態功能,從而激發濕地保護意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